茶陵文化古村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

2021-04-11
株洲日报 0   |   1



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是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古村,据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我家陇下水滚滚入南溪”墨宝易名龙匣。

这里依山傍水,田畴平阔。进入村内,柱式入村牌坊、宽敞的沥青道路、内涵丰富的相国第、静卧深邃的状元井、蜿蜒平缓的南溪河、大方气派的新村部、古韵悠然的顺聚堂,绿树掩映间,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png


如今,乘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浩荡东风,在能人带动下,龙匣村成立了有机生态种养、荷花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文化浸润村民心灵

走进李氏宗祠“顺聚堂”,正门高高悬挂鎏金大字“李氏家庙”横匾,左右两侧门上各挂“状元第”“大师里”横匾。进入礼堂,两侧墙壁上分别挂着李祁、李东阳的画像及生平简介与书法作品。“这是我们李氏家族的骄傲,希望激励后辈们不忘家乡,积极向上。”龙匣村党总支书记李晚生说。

这笔精神财富,真实地影响了一代代龙匣人。借此东风,村里大力弘扬耕读文化,宣扬“状元李祁、神童李东阳”的故事,让“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良好风尚得以延续,考上大学,村里奖励400元。据不完全统计,这个仅1000多人的小村庄,近5年已走出20多名大学生。

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搭帮村干部帮忙,房地一体登记很快完成了。”该村七组村民吴高春高兴地说。原来,今年县里有关部门开展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村里不少人不知所措,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全程指导,收集复印资料,让大家少跑路。这样的贴心服务,在龙匣村已成常态。“村部每天有人值班,提供免费跑腿服务。”李晚生介绍,村级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取信于民。

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效体现。在龙匣村,红白喜事简办是多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乡里乡亲随礼,只随一斤猪肉的钱。祠堂免费为村民提供宴席场地,桌子、板凳、餐具都是现成的,事主只需自己承担食材费用。为倡导村民尊老爱老,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村里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和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受教育。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百姓铭记革命的艰辛。相继成立了农家书屋、篮球队、腰鼓队、老年文化娱乐宣传队等,丰富百姓生活。

祠堂两旁,有李氏家训家规,在文化广场及主干道上,精心打造文化长廊,宣扬孝亲、敦信、崇礼的正能量,弘扬家庭美德,告诫大家、树立良好家风,让中华传统美德耳濡目染,赓续光芒。近年来,龙匣村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非正常上访事件等。

环境整治扮靓乡村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走进龙匣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延绵远方,令人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矗立着太阳能路灯,每根灯杆上,都挂着大小一致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李东阳的诗词,清晰可见,仿佛进入了颇具诗词内涵和历史气息的文化走廊。

过去,由于基建落后、环境意识淡薄等原因,龙匣村曾经饱受道路不通、垃圾遍地、沟渠堵塞、村民缺乏休闲活动场所等问题困扰,“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山上映山红艳艳、山下苍蝇黑压压”等现象普遍存在。

从2018年开始,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在龙匣村高调打响。村里按照“财政补助一点,项目整合点,群众自筹一点,老板共建一点”的方式,全力保障建设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同时,把创建工作与扶贫攻坚、全域旅游、“四好”公路和特色镇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筹资1200余万元,全力改造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出行,更为开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村里成立了保洁队伍,安排16名保洁员,每户发放2个分类垃圾桶,让美丽乡村回归本色;

全村旱厕和直排厕所全部进行化粪池改造,因地制宜新建3所无公害公共厕所,让游客“方便”时更方便;村里投入300多万元建设3处人工湿地,通过铺设污水管道,全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可直排江河;全村偏杂房全部拆除,曾经30多间破败房聚集的地方,如今成了文化广场,安装了电子屏幕,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村道两旁、沿河两边及农户房前屋后,种植了桂花树等绿植,村民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的惬意生活等等。

今天的龙匣村,村庄静谧整洁的村庄、庭院风景如画,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村道旁的分类垃圾整齐排列,绿树掩映。“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河塘清了,文化墙也画上了,无论是出行还是生活,村里比过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交口夸赞。

能人引领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先要留住人,只有越来越多的能人向农村汇集,农村才能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在龙匣村,发达后不忘家乡的传统早已有之。李东阳祖父曾叮嘱其“勿忘茶陵,勿忘荷木坪”,至今家喻户晓,影响着龙匣人,其中,彭金文堪称代表。

村民彭金文初中毕业后,在外闯荡,不仅自己成就了一番事业,还把村里的同龄人带到外面发展。然而,2016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海外定居,回乡扶贫。正是他的回归,落后的龙匣村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彼时,龙匣村邀请彭金文在内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说是座谈,其实是筹资。彼时,村里没有产业,基础设施破旧,发展缺乏动力,看着家乡的青山绿水,彭金文陷入沉思。回乡,一个念头从彭金文脑中冒出。“靠个人在外打拼,难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龙匣是湖湘文化名人李东阳的故里,何不借此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一份规划在他脑海中慢慢成形——建莲荷观光基地、生态有机米种植基地、玫瑰花木基地,打造民俗村居群,开发龙泉古井和南溪水上项目,恢复重建一批诸如隆福寺、杜陵书院、相国第等人文景点。

考虑到贫困户增收问题,他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部、组长召开座谈会,倾听意见和建议。之后,他流转土地,成立龙集有机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以劳动力入股,不但不用出资,还给分红。

根据规划,村里划分出了有机彩色稻、荷花、百香果、红薯等不同的种植区域,打造关头产业园。2017年,30多亩莲荷观光基地、10余亩玫瑰花木有机蔬菜基地建成,60多亩生态有机彩色稻丰收,他所在的龙匣一组有36户农户在基地务工,户均年收入过万元,其中陈世鹏等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固定用工对象,月工资在2400元以上。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村里建旅游接待中心,他投资400多万元,表示建好后产权归公,集体经营,收益让村民共同分享。”村民们对彭金文的举动由衷佩服。彭金文还在南溪边广种秋菊,打造菊花茶产业。“注册商标,在村里建设菊花深加工生产线,提高产品价值。”他说。

能人引领带动,龙匣村以荷花产业为特色和主导,流转土地近千亩,遍植莲荷。每到夏天,荷花盛开,那种壮观美丽,让人眼光发亮,引得游人如织,昔日安静的小村庄热闹起来了。

农旅融合发展产业

避免空心村,发展产业是题中要义。“土体流转,每年每亩田400元,年终还可分红,农忙时在合作社务工,村里还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今年58岁的周风莲曾因病致贫,其丈夫外出务工,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也能有一份收益,日子有奔头。

龙匣村认真挖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能人优势,规模化培育了环保高效产业,做优做强了有机米、荷花、菊花、油茶、脐橙等生态产业,且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

过去,龙匣村因有煤矿,村民挖煤而足以养家糊口,村集体经济相对殷实。“一车煤收20元,村里一年有20多万元的收益,主要用于修路建桥等基础设施上。”龙匣村村委会主任李小文介绍,直到2014年,煤矿彻底关停,年轻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一下子安静了。

如今,龙匣村千亩荷花种植已成气候,连续两年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借助“荷花仙子”的评选,将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引得四方游人络绎不绝,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荷花节那两天,店里一天的营业额可达800元。”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村民李黄仔说。同时,该村还建了间小型莲子加工坊。“莲子4元一斤,烘干加工后,可以卖到50元。”该加工坊的一名师傅介绍。

未来,荷花只是点缀,龙匣村的重头戏还在打造东阳故里,农旅融合发展。李晚生介绍,他们计划结合南溪、石窝潭奇观等景点,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后期还计划恢复重建隆福寺、杜陵书院、相国第等人文景点,重建李东阳故居,深度开发旅游项目,为茶陵全域旅游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