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上)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

2021-04-16
湖南设计 0   |   1


沩山村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沩山镇北部,坐落于四面山岭的盆地中央,是一个因古洞天而兴起,因瓷业而繁荣的古村落。

古洞天是全国三十六小洞天中第十三洞天之一,唐代起,一心向道者为修道而聚集于此,沩山村落渐有人烟。清雍正七年(1729)伊始,因从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松木和水源,继而在沩山发展制瓷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村寨,至今已有近600年。

 

图片.png


古洞天-西山组古民居 图片来源:醴陵窑管理所

醴陵窑是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创烧地,其烧造历史自宋代以来千年不断,在以沩山窑区为核心的分布范围内,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有与窑址相关的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遗存”,沩山村是一处保存完好且具有珍贵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大遗址群。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历史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窑所在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釉下五彩瓷创烧地——醴陵瓷业起源于沩山,沩山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窑所在地醴陵窑的核心部分,于清光绪年间成功烧制出新式瓷器釉下五彩瓷,成为制瓷史上的里程碑。

 

图片.png


月形湾窑址 图片来源:醴陵窑管理所

醴陵窑历代瓷业的发展见证——沩山村是沩山窑从宋元到现代,从兴起走到鼎盛,从鼎盛到衰落的见证。宋元时期,沩山窑的瓷器烧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沩山建村,生产白瓷、青瓷和酱色瓷,明清时期大量烧制青花瓷,清代晚期达到鼎盛。

醴陵窑生产经营中心——随窑业兴建的古建筑群、沩山古民居其建造方式、分布格局是沩山村为醴陵瓷业的生产经营中心的重要例证。沩山古民居集中在各窑厂周围,错落有致。

由于窑址主要分布在山脚坡度适宜的山坡上,在窑址停烧后,村民多在窑址附近平缓地带就地取黄泥和窑砖修建土坯房,民房主要以窑砖筑基。

沩山瓷业最鼎盛时有瓷厂四百八十余家,居民上千户,窑工过万人有“小南京”之美称。

艺术价值

负有盛名的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醴陵窑制作中丰富的色彩、多技法填色的综合使用使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效果别具意趣,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片.png


晾坯车间 图片来源:醴陵窑管理所

科学价值

制瓷工艺突破的实物见证——沩山村保存有丰富的瓷业生产遗址遗迹,瓷窑、作坊遗址为研究湖南地区的陶瓷生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社会、经济价值

曾享有“国瓷”声誉的制瓷之村——沩山村地处国家级的“两型”社会实验区——长株潭实验区的三市交界处,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新中国后醴陵以生产“主席用瓷”、“国家宴会瓷”的“红官窑”而闻名天下,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瓷城”,并获得了“国瓷”的美称,对沩山窑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有利于保存并延续醴陵窑的历史遗迹和生产技术,推动相关考古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和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发挥遗址的社会效益和提升醴陵市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

传统民俗异彩纷呈——沩山村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制瓷息息相关,沩山村作为曾经的制窑之村保留了完整的社会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沩山窑祭风俗独特,每遇烧窑,都要祭祀窑神和火神,祭祀后“打神福”会餐,以保佑烧瓷顺利;每年瓷业祖师樊进德诞辰,各厂业主、窑工便齐聚樊公祠拜祭。

 

图片.png


民间舞蹈“星子灯”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源于明永乐年间,舞动时星花缕缕似火龙在空中飞舞,极具沩山民间特色。

沩山竹篾编织工艺精湛,编好的竹制品被广泛用于窑业生产。

因古洞天而兴起的宗教圣地——古洞天此处为沩山村前身,被视为道家的清修圣地,后来渐成为佛道合一的宗教场所。历史上,沩山村的土地、山林皆为寺产,现存的钟鼓塘、钟棚塘、和尚岭等地名便与此相关。

保护范围

本次规划的保护范围分为两个层级,沩山村村域保护范围16.15平方公里,包括原沩山村、望仙桥村。

村庄层级包括沩山村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总面积为456.8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