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景色迷人古建丰富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

2020-06-18
江右赣鄱 0   |   1

李坑村,距县城15公里,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生态优美,古迹众多,有“双峰耸翠、两涧流清、蕉泉浸月、柳堨飞琼、学山静读、道院钟鸣、仙桥毓秀、天马钟灵、锦屏西拱、华盖东呈、金峰北峙、玉几南横”等十二景,是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号称千烟村、婺源东门外第一村。

李坑村头牌坊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曾任五品朝散大夫的李洞携子孙从歙县迁至此地建村。李坑原名理田,近代因李姓居住于小溪(亦称“坑”)两岸而称李坑。李洞之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树立了崇尚教育的传统。宋至民国,出了18名进士、36名七品以上的官员,包括宋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李曦、曾任御史中丞的李贵懋、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武状元李知诚、《辞海》记载的南宋名臣李芾、明崇祯七年(1634年)武科进士李起、著名风水大师李景溪、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进士李昭炜和民国县参议长李文斌等;著作有李缯的《论语解义》、《诗文集》,李洪先的《训蒙诗注》、《训女经注》,李筠的《春秋三伟释经》、《读书随录》,李文来的《李氏医鉴》等,计18人26部86卷。

李坑村十分讲究风水。背有靠山,前有案山对应,东有良田万顷,西有狮山和象山把守,还有文昌阁、关帝庙、李氏宗祠镇锁水口。村里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街头巷尾蜿蜒而转、曲径通幽,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画卷。

李坑村通济桥

村庄核心保护区18.68万平方米,建筑类型十分丰富,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以及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

因取“家庭融乐、关爱后代”之意而又名“春蔼堂”,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是从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他本是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捐来大夫衔。精致的格扇、精美的雕刻、挂釉的缸瓦、桐油石灰胶缝的下水道、糯米汁调熟石灰抹的外墙面、走马楼、小姐楼、官厅格式,无不显示大夫第的与众不同。

铜绿坊,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李聘如建于清代中叶,故称“铜绿坊”。明清时期,婺源商人多经营木材和茶叶,经营铜绿的恐怕只有这一家。过去李坑有铜绿、李坑月(中秋月饼)、馔肉“三个了不得”。

李知诚故居·鱼塘屋·日月池,可能建于明代,它有几个特别之处,一是堂前地面是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像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像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后花园内有一方石砌鱼池,外侧是花坛,花坛中有一棵李知诚亲手栽种的有800多年树龄的紫薇树。鱼塘左侧有座建于清咸丰年间,后被废弃的“智仁书屋”,又名鱼塘屋。鱼塘屋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口用条石砌筑而成的池塘,合称“日月池”,方形的称“日池”,半圆形的称“月池”,两池刚好东西对应。

李书麟故居,又名存德堂,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居前有一“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避邪、挡风、隔音”的照壁。正堂陈列的条案有4米多长,十分罕见。

李翼高故居,为木材商人李翼高所建。民居建于清初,内部有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犹如艺术画廊。

申明亭,建于明末,是宗族惩戒村民的场所。申明亭的功能是“凡民有作奸犯科者,书其罪,揭于亭中以寓惩恶”。

通济桥,位于申明亭旁,跨度约5米的石拱桥。桥西面的龙门石上刻有“乾隆丙寅永公支孙重修”字样。按古代风水术,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

李坑村小桥流水景观

中书桥,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末年,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设青石板。宋大观三年(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此桥为他捐资建造,以其官职定名“中书桥”。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彩虹桥,建于明代中叶,石拱桥,相传是明代风水大师李景溪为锁住村里的地气不外泄而建。

蕉泉,是一口凿地而成的水池,因原先四周广种芭蕉而得名。水流量不大却四季不涸,清澈凉洌,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古人相信饮后能治百病而常带香烛前来求取。泉水从一条石缝中流出,经过一个小凼,汇入一个水池。这“一缝、一凼、一池”留下一个神奇的“五代真人”故事。

文昌阁,也叫“魁星楼”,原为茶商李镜明于清光绪年间独资兴建的,后遭损坏,本世纪初沿其旧制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