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乡村建筑的历史传承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2020-06-20
杭州城研中心 0   |   1

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差别问题。城乡差别包括居住环境、就业机会、收入待遇、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在于文化落差、价值落差。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要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重建乡村文化的自信,构建乡村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价值感。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对象,历史建筑是体现社会关系、人的历史性的重要载体。乡村历史建筑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承载乡村文化的重要客体,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它在反映人的本质、构建人的价值意义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乡村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活化”,就是对乡村文化进行再解读、再表达、再生产,就是对乡村生活赋予意义感、价值感。

01

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杭州在新世纪之初就高度重视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在2007-2010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杭州登录了一万余处农村历史建筑文物点,在杭州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占比一半以上。农村历史建筑可分为城垣城楼、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店铺作坊、亭台楼阙、寺观塔幢、桥涵码头、堤坝堰渠、池塘井泉、其他古建筑等11类。由于地处偏远、分布分散、未纳入文保单位等原因,农村历史建筑长期以来未能开展系统修缮。

2009年12月,杭州市举行了农村历史建筑保护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总结推广杭州实施农村历史建筑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式系统全面地推进杭州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九年来,杭州累计安排市级专项补助资金达3.33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总投入达9.9亿元,迄今已有近2000处农村历史建筑得到抢救性保护。从2009年迄今,杭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从1处增长为6处,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区(县)的15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德新叶村更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省唯一一处古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点。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对于抢救濒危乡土建筑、改善农居环境、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案例:杭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桐庐深澳村:名列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南岸。明代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至今还是深受村民喜爱的生活用水来源。位于地下水系之上的古民居建筑群,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40多幢,民国时期的建筑60多幢。

建德新叶村:名列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建德大慈岩镇玉华山脚,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被专家称为“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淳安芹川村:名列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淳安县浪川乡,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300余幢明清时期的皖南徽派古建筑,砖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致。

建德上吴方村:名列第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建德西南部,依山而筑,大体都是徽派建筑。600多年来,方氏家族在这里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神秘古韵。

建德李村:名列第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李村原名徐宅,是建德南部大慈岩镇的中心村。1100多年前,唐代李姓迁入李村,李村李姓远祖是唐朝开国功臣李靖,近祖是晚唐诗人李频。

桐庐茆坪村:名列第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始建于宋元之际,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茆坪村是古时过往客商货物的必经之地、重要驿站,是明末清初浙西地区兴旺发达的村落之一。

image002.jpg


桐庐深澳古村

02

乡村建筑的历史传承

乡村历史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形态布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受人青睐,成为人类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但是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建筑开始出现以钢筋水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面貌,“兵营式”的机械布局、罗马柱式的千篇一律,让很多乡村的现代建筑既毫无乡村特色、乡村文化之可言,又与原有历史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毫无融合之可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出: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这对怎么规划设计乡村建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建筑指明了方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要保护原有的乡村历史建筑,也要对乡村当代建筑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融入当地文化,展现当地特色,重建乡村建筑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风貌。

案例:富阳东梓关杭派民居

早在2014年12月,杭州印发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打造“杭派民居示范点”。富阳东梓关村作为首批十三个示范村之一,入列“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的一期工程。东梓关村位于富阳场口镇西部,整个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带状分布。明清时期,东梓关村作为水陆交通的枢纽,有过繁盛的时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和水运的衰落,东梓关村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和大多数村庄一样面临着日益衰败的面貌。

作为“新杭派民居示范区”,东梓关回迁农居的规划建设,充分打造杭派民居特色,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感。一是由村集体进行统一征地、委托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代建。二是由政府提供民居外的气管道、网络、三线下移绿化景观和道路等市政配套。三是在新老村落交界处预留村民活动中心,作为村民日常活动和重要活动的公共空间场所。

东梓关村位于富春江畔,有着典型的水墨画式江南意境。在东梓关“新杭派民居”设计中,利用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做法,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几个单元相互连接,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实现传统意蕴的现代化表达,写意地阐释着江南意境。

image004.jpg


富阳东梓关村

 

东梓关杭派民居的建设,给乡村建筑带来了多样启示。必须深入了解乡村文化习俗、理解村民生活诉求、吸引村民参与营建过程。不同于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商品房整齐划一的被动接受,乡村建筑的规划建设要把主导权让渡给作为使用者的村民。建筑师的最佳选择,是运用专业能力引导村民的审美方向,给村民的需求留出弹性空间,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之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

东梓关杭派民居的成功塑造,为东梓关村带来了全新的的发展契机。随着新闻媒体的信息扩散,游客们纷至踏来,给东梓关带来可观的人气。2018年举办的江鲜大会,东梓关日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8天时间推出江鲜7000余桌,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十一黄金周期间,东梓关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巨大的人气效应,持续的媒体关注,也让当地村民重新观察和认识本地建筑,重新考量乡村生活和发展机会。由此而来的直接的效应是,外出人口大量回流,民宿经济、节庆经济、乡村旅游精品线迭次诞生,随着多种业态的不断引入,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特别是东梓关与周边龙门古镇、桐洲岛、湖源溪漂流等景点串联,成为“东南西北中”五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的一环,成为展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最美示范区形象。

03

乡村建筑“活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对乡村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传承利用,也要对乡村新建建筑进行历史“赋值”,防止钢筋水泥式现代建筑在乡村空间里整齐划一或杂乱无序式的蔓延。东梓关杭派民居作为乡村新建建筑的典型案例,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实现从无人问津的空心化村庄到人气回流、产业兴盛的新时代村庄的转身,充分说明:乡村建筑的历史“赋值”,所能产生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建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