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无锡惠山礼社村:外部已修旧如旧,内部如何更适合人居住 ?“活”的千年古村,更盼留得住人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2020-06-21
谢飞君 0   |   1

  从无锡市滨湖区出发,跟着导航向西北方向开车近40公里,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牌坊,就到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了。

  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村,2012年出现在住建部等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它最早称吕舍,因南宋官员吕文缨在此建草舍得名。后来,礼舍薛氏一族绵延昌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兴建街市,定名礼社。
 车子从古牌坊驶往礼舍老街,有一段两三公里长的林荫道,同去的妹妹在一旁惊呼:这就是“谢巷上”啊!

“谢巷上”是我们儿时生活的村巷,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的城郊还到处都是零星散落的江南村落——一条路,连接不同的自然村,村头有古树,村里有河道,洗洗涮涮都在一带水上。眼前的礼社村,就是记忆中的模样——江南的私房随处可见:白墙、黑瓦、房子大多有长长的进深,门口有翻晒的被子和自家腌制的鱼肉。礼舍老街的布局比较简洁,3米宽的青砖路,两边是修旧如旧的民房,普遍是二到三进。晚清风格的木栅花窗前,大红灯笼挂在各家各户的屋檐下,整齐划一。冬日的阳光下,古街上踱步的行人笃笃悠悠,远远看到熟人,便眯起眼用软软的吴语热情地打招呼。
     “修葺后的每栋房子都住着人,是真正 ‘活’ 的千年古村。”住在老街196号门的吕荣良,1947年出生后就从没离开过。2005年,他家分到政府修缮好的70平方米的两间门面房,他就和老伴同住在此。“年轻一辈已出去工作了,在市区买好房子了,到过年才回来吃年夜饭。”问及老街上年味是否更浓些,他呵呵笑,“现在日子好,天天像过年,并不在乎吃什么,主要是聚聚。”
       吕荣良家隔壁,礼舍195号,秦家大院,就是当代知名画家秦古柳的出生地。老街东北方向的礼舍287号,是薛暮桥故居。短短250多米的礼舍老街上,还有多处名人故居。中段的孙冶方故居,坐北面南,前后共有五进,建筑皆有院子或天井分隔,每进有三间阔,后二进为回楼,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
       67岁的村民钱秋珍没读过书,但至今还记得她23岁从邻村嫁到礼社村时,村头还有宽阔的水道,就是记载中所说的“九潭十三浜”,这些河浜经数里直达京杭运河。 旧时交通靠水运,礼舍因有众多的码头水道而商船云集,成为各种商品运往无锡、常州、江阴的集散之地。钱秋珍回忆,如今村头的水道,是2006年挖掘机重新挖的,附近保留着未修缮的“九十九间半”,旧时是轮船码头加粮的仓库。在她看来,“住在这里,出脚(走出去)都是认识的人,高兴就到太阳下坐坐,乡里乡亲打打小麻将,蛮好”。她还邀请记者去家里坐下聊,贴了大红福字的门间已然布置一新。
       不过,整个礼社村,虽然零零星星修缮了不少名人故居、古戏台,但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相距甚远。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要达到整体恢复古村落的标准,缺钱也缺规划。而且,留在礼舍老街居住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走在青砖路上,听村民们用无锡话说上一些旧时的繁华,虽讲述了一个村的荣耀,但终究觉得少些什么。在这点上,20公里之外的锡北镇斗山村陆家渠,是一个更宜居的范本——没有历史古迹的束缚,陆家渠的“白墙灰瓦、小桥流水”完全是奔着“外部修旧如旧,内部更适合人居住”的目标而变,那里的村民哪都不去,就住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好多家甚至几世同堂。“留得住人”的陆家渠成了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没轮上的邻村人,即便在市区买了公寓房,也对这一方水乡住处心生羡慕。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乡愁是具象的,可能就是儿时头顶的那一片星空和村头的那一棵古树。
       人们常说,保护古村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如何推进,却依旧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进行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