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廷古村宗教民俗文化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码头镇高盖村

2020-06-23
戴住煌 0   |   1

千年古村的大廷乡是一个自然村落,几经历代建制改革,现属两个行政村。自戴氏始祖于唐末由中原河南随军入闽开庄至今113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千年古村的民俗文化,随着年代的变迁,虽有所更新,但仍然蕴存着历史的底涵。同一地区有着相近的民俗,但大廷乡戴氏民俗仍遵循着独特的风格,世代传承。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意义

有人群存在就有民俗,民俗的多种多样显示着文化的特色。乡间民俗活动多数以信仰佛教相结合,每年季节性举行赛神、游佛,祈望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四时无灾,而且达到增强族人团结互助的作用。解放前的民俗活动,曾有出现过乡与乡、族与族的活动秩序失控而产生纠纷,甚至斗殴,俗话叫“起大小”。解放后,乡间的民俗活动有了自律。

一九五八年后,响应政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号召,乡间民俗活动随之废止。一九八○年 “改革开放”以后,建佛庙、塑佛像、拜神的民俗活动逐渐恢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多样化。每年主办的人与角落都是轮换的,因经济及人手悬殊而不存在攀比,但最基本规格是一定要遵循的。不管场面大小,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更有秩序,充分体现了既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又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活动风格;既达到民间乐趣,也显视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古村民俗文化体系的划分

大廷乡戴氏五世建始祖庙。十六世之前是聚居于村中心地带,十七世后繁衍支派与人数相应快速增长,特别是廿一世后即基本散居整个乡村的各个角落,也陆续建各支派祖宇。那个年代,乡里设有“公田”,耕作收成提供祭祖和佛事活动经费。廿六世、廿七世后发展数十支派,族人数千人,除迁徙异乡及海外的,定居乡里的族人开始以房祧及人口的分布划分为四大角落,美称四大“福”。从此以后,原来一盘棋的民俗文化活动即由四大“福”轮值。至今大庭戴氏已跨越四十世,人丁数万。始祖庙祭祖在每年冬至,仍然统一由乡里老大组织,后来由大廷戴氏宗亲会主持。

image004.jpg


 大廷乡戴氏民俗活动整年按季节举行,比较突出是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有进香、巡境、游上元,由香社社首主持;二月初二、三月十六、四月初一、八月十三,由乡里四大福轮换,在待驾宫“武德尊侯”诸佛前祈福。每个福有四个福头合作,于前一天赶一头猪到“待驾宫”的另设猪栏里,听说呼名的猪能识途一路走到目的地。这头猪是做福当天凌晨在宫门口屠宰,整头献牲供奉佛爷。福头需提前到该角落各户收口份福肉和戏身钱。以前于做福完毕应把猪肉切片放在大锅内煮沸后连汤发给各户。当今人口、户数增加,物质生活丰富,分口份福肉的俗例几乎废止,只收戏身钱。做福当天早上请掌中班演戏、于佛前摆放供品,至巳时由道士向诸佛祈福,社首与四位福头在佛前拈香以表虔诚,午后犒军又演戏。一年四个福都是这样热闹。

四月初一这个福不寻常,福头还应负责“白啰白”。福头其中有两人各持一面锣、一面鼓,于初一凌晨巡境内溪渠。鼓敲两下,锣接着敲一下,锣鼓连续发出“咚咚怕”的声音,然后口中呐喊“白啰白、招菜韵土虾、暑瓜一目生双个、老鼠饲大是猫的”,如此循环进行。意思是达到洗溪渠以净化环境、驱除邪气,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态平衡、人丁兴旺等的美好愿望。

 八月十三祈福完成应于佛前卜来年社首,皆角落凡属当爷爷的都可以到佛前燃香问卜。荣任社首应承担主持任内一年的民俗活动,需投入相当数量资金,有的是以集资形式提供经费,有的是个人全盘承担。虽场面差异,年年传统规格的民俗活动都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香社社首任内职责及活动项目

社首自八月十三日卜得任职之日起,就得承担任内应履行的职责,包括接社、进香、巡境、游上元、奉茶、祭衙、趁虫、做“罗车公”佛诞、移社等工作。

1.接社。当年十二月十六日早应组织人马到先人规定的乡间中界线 “罗车坑”(有类似楚河汉界之称),由前任社首排驾送佛爷至此,接驾回本宅设佛坛奉侍佛爷,演戏、观灯。然后于佛前卜四大福的“火头”和来年进香的佛寺地点。午后演戏及犒军。佛爷奉侍至七旦,让堂亲烧香拜佛,每天晚上均有演戏或放映影视敬请佛爷看戏。七旦内佛坛灯火辉煌、香火缭绕。七旦完成即送诸佛爷回佛庙,惟“罗车公”留下常年奉侍。

2.进香、巡境、游上元。每年进香均订在正月初二、巡境订在正月初三、游上元即在元宵节,这是社首职责中最主要的工作。这些工作有乡里四大福的“火头”配合。进香前几天,社首应派人员往进香方向沿途张贴“路头帖”,事前告示。进香前一天下午与火头一起到佛庙向佛爷祈祷,由道士发牒奉告佛爷神明,然后请佛爷从佛龕里移至神案桌上。次日正月初二大早由“天赐岩”佛庙出发,“清水真人”乘四抬大轿随排驾队伍、热闹阵头、彩车、及“火头”负责的四抬香坛、八面锣、十六支仿枪、还有新婚新丁的仿枪、各角落的大鼓阵直诣卜定的佛庙“割火”。佛轿后由香主及善男信女拈香以及小车队列跟着,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进香队伍,秩序井然,气派非凡。取火完成返乡里,沿途有邻乡排坛等火。进香路线如经过诗山衢门及八尺要歇下来让世代表戚等火,这是遵古例。进香队伍进入乡里边境,应在一个较宽广地点,以前叫“火埔”,现在是在公路边较宽敞处进行交火。由正在等候接火的另一尊佛爷“交火公”称“普奄祖师”交火。此时,年轻的小伙子轮换扶着两台佛轿相对来回跑了几十趟,赛佛时锣鼓声、鞭炮声响彻天空,是整个进香过程最热闹场面。交火完成,“清水真人”、“普奄祖师”、“香坛”一起由进香的排驾队伍欢送到“戴氏家庙”或“小宗”举行入庙仪式,即进香取火完满成功。

正月初三早上,“清水真人”从“天赐岩”出发,排驾沿既定的境路巡视境内,由族人排坛为佛爷犒劳,以祈求合境平安。而“交火公”则留守薪火,刈回的薪火是置于香坛的一个炉内,同时“火头”也得派员守护。巡境至追符地点由道士追符镇煞,最早是东西南北中五支符,后来听说“起大小”就在该方多追一支符,则共六支符延续至今。巡境完成佛爷回佛庙,社首和四大福的“火头”到佛庙由道士主持做“香丁”,卜得散火吉日。散火当天大早先由香主点薪火回家,然后由各家各户代表陆续点薪火,并由火头把道士提前制作的印有“进香大吉”的旗仔分配到各角落负责人让其分发到各户,即巡境宣告圆满成功。

正月十五元宵节,乡里游佛庆元宵夜,社首组织人马于当天下午请“清水真人”排驾游上元。以前游上元只有一阵排驾队伍,经过各座厝宅门口,让族人于门口设坛、放鞭炮等佛。人丁逐年增加,厝宅也随着增加,而且分布范围愈广,游佛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到天亮。后来经族人商定,以正、付身两尊佛爷组成两阵排驾队伍同时从佛庙出发,以乡间“罗车坑”为界分成两片区游佛。游佛完成应同时入宫,如先到者应在附近等候。游佛过程“火头”应备牲礼到巡境时追过符的符桩,由道士化斋后收符。游上元结束,人们纷纷忙于上班和农事,投入到各行各业的正常工作中去。

3.奉茶、祭衙。社首上任后应于春节往各佛庙及祠堂张贴春联和张灯结彩,每月初一、十五备清香、菓品到境内诸佛庙及祠堂为诸佛爷和祖宗奉上清茶;每月初二、十六在家宅为奉侍的“罗车公”祭衙,并于九月初九为“罗车公”做佛诞。

image006.png


4.趁虫。“扫除虫蛾、虫、虫”,流传方言叫“趁虫”。道士选择当年立夏季节后的“鸡”日为吉日,意思是让鸡去啄虫。“趁虫”应先张贴告示,风俗习惯是以乡中分布的五至七个地点,其中有一个高处地点俗称“趁虫埔”。“趁虫”由待驾宫“惠济尊王”排驾出巡。因季节已是夏天,天气炎热,时有阵雨,“趁虫公”的佛轿还得撑一把黑雨伞。沿途敲锣打鼓,鼓、锣各打一下发出“咚、怕”连续不断的声音。由道士到各定点进行祈祷,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气勿侵”。有的老人家还会口中念念有词“趁虫、趁去溪边吃官芒”。几十年前还有用金帛做成旗仔插在田头。总之,民间通过“趁虫”做法的愿望是驱虫害保丰收。当今虽有农药,但千年的民俗仍然保持。

 5.移社。香主届满将缷任。于十二月十五日在家宅设坛迎请佛爷到宅中奉侍,同样要观灯、演戏、犒军。次日十二月十六日早排驾欢送佛爷至“罗车坑”,由下一任社首接驾回其家宅。社首依依不舍拈香随同下一任社首一起到其家宅佛坛前向佛爷行告辞礼,即本任社首缷任。

image008.jpg


后记

以上所述,大廷古村宗教民俗文化概况,与其它乡村或其它姓氏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所举办的活动场面越来越成规模。民间风俗文化是进步的、愿望是好的。因此,大廷戴氏壹仟多年来的传统民俗文化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