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刘家自然村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

2020-06-23
流星雨文化 0   |   1

刘家自然村简介

 image002.jpg

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为全国传统村落,其中宝训堂、燕翼堂、敬承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村中民居始建于明代正统时期(1436——1449),距今有580余年的历史,是兰溪从甘溪到建德大洋的必经之路,为古代兰溪经刘家通往严州的官道。整个村庄的道路均用鹅卵石镶嵌而成,长一华里、宽三米余的古街,展现了刘家村古代繁华的景象。现存有明清代建筑30余处。刘氏宝训堂为村上最大的厅堂,建于明朝隆庆庚午年(1570)闰三月。1753年后进三间因烧香失火被焚,后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新建就三开间三进二天井。圣世瑞徵木门坊,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牛腿、雀替等雕刻仙鹿、花草、人物等,工艺精致。门前有一鱼型塘,造型逼真。敬胜堂为前厅后堂楼,专雕门面,前进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后进楼明间前廊为卷棚式,规模宏伟。整个村庄建筑排列有序,纵横分明,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为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古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image004.jpg 

刘家村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傍水,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前依朱家沧源溪,背靠后山,像一把庄严高大的“金交椅”,把整个村落环抱其中。后山与梅塔山相连,宛如一条青龙奔腾跳跃而来;右边一条长长的山垅叫白虎垅。村落对面的铁钯山耸峙,飞凤形山起伏,山峦逶迤,与旖旎的白露山相接。加上村口象征“朱雀”的鲤鱼形新塘,及樟树下的石五(谐音玄武)塘、吃水塘,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的生态环境。

刘家村口有五棵距今400多年的古樟树,并有鲤鱼形的新塘,里边的踏步是鲤鱼的腮,一口圆井是鲤鱼的眼睛,小溪上的石条是鲤鱼的鳍,樟树下洗衣的地方又似鲤鱼的尾巴。整个造型如鲤鱼斗水,鲤鱼跳龙门。象征着刘家村财源不断,如跳动的鲤鱼,一浪高过一浪。蜿蜒曲折的小溪以及樟树下的吃水塘、石五(玄武)塘,还有一口麻石砌成的泉井叫石四泉。从甘溪老路走进来的村口塘,叫五鱼塘,走过村庄,离高丼村只有一塘之隔,这口池塘叫踏脚塘。还有那远处古老的刘家堰,村前到前畈大坞里的叫車新塘,村后到姜山坞的叫麻车塘,为刘家村的旱涝保收提供了物质保障,整个图景构成了刘家独特的村落风情与徽式建筑风貌。历代以来刘家村百姓辛勤劳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村内兴建了大量的厅、堂、民宅,与村中主要道路(至今保存非常完整),此时村落格局基本形成。


 image006.jpg

                          宝训堂

宝训堂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刘家村宗祠,位于刘家村村口,坐西朝东,硬山顶,占地面积476平方米。故名刘家大厅。大厅内石碑记载,有汝源公“创建宗祠三座”。宗谱亨十二公刘纹次子利廿七公名汝源是建造大厅为首者之一。利廿七公刘汝源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出生,万历二十四年(1596)去世。

刘家村《刘氏宗谱》是在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首次誊写。是先建造好大厅,后誊写宗谱的。据《宗谱》记载,前明创建,堂楼内三间于乾隆十八年(1753)灾,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祠堂。

大厅后层在乾隆十八年(1753),内进堂楼三间因厅上焚香烛而烧毁。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睦百二公文嵩公独资重建而成,为三开间三进二天井。

宗祠前进明间五架月梁带前双后单步廊,边缝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明间设戏台,上有藻井,刻“丹凤朝阳”的图案。中间为正厅,明间中缝五架月梁带前后双步廊,次间穿斗式。后进梁架用料小,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进间有穿庑相连。

刘家大厅(宝训堂)是在十五世纪六十年代隆庆年间建造,距今460余年。


 image008.jpg

圣世瑞徵木门坊

圣世瑞徵木门坊,是乾隆五十年(1785)由睦百二公文嵩公建成,距今230余年。牛腿、雀替等雕刻仙鹿、花草等,工艺精致。门楼为木结构庑殿顶。柱头无斗拱,牛腿、雀替等处雕刻花草、瑞兽等。楼下悬一竖匾,右行竖书“乾隆五十年十二月谷旦”,中间竖书“圣世瑞徵”四大字,左行竖书“五代同堂饮宾刘文嵩立”。牛腿雕刻仙鹿、狮子抢球图案,额枋为三星图。宗祠内有一石碑,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立,碑文内容为重建宗祠始末及本族源流,共四百余字。

敬胜堂

敬胜堂,曾易主改名敬承堂。位于刘家村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5平方米。由睦百六公文仪之子姻百六六公名廷桂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91),距今220余年。坐北朝南,硬山顶,为三开间二进一天井,为前厅后堂楼式。砖雕门楼,饰蝙蝠及暗八仙图案,工艺精致。大门置青铜铺首,大门上方置“德聚星辉”青石门匾。前进中缝梁架为明间五架月梁带前后双步廊,用直柱,鼓形柱础,彻上露明造。边缝为穿斗式。后进有楼,楼下为抬梁式,前廊为卷棚式。楼上梁架为穿斗式,靠天井一侧置格扇计十八扇。前后进之间为青石砌天井,两侧设过廊。土火墙,三合土地。右侧边屋为青石门面,上置“澹明居”门匾。

整座建筑沿墙体皆设堂板,做工精致,用料较大,砖雕门楼做工考究,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燕翼堂

燕翼堂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新厅”,位于刘家村中部,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清重修。三间三进两明堂,硬山顶,设望砖。建筑设砖雕门楼。中进为正厅,前进、中进明间五架月梁带前后单步廊。边缝梁架前进为穿斗式,中进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中进后檐檩高浮雕花卉图案。明间用月梁与穿楣承重,四柱落地。前廊设雁翅板。楼上结构简单。

燕翼堂是刘家村的份头厅,一直受村民所重视,是乡土建筑的实物资料。

宗谱记载,利廿三公名汝涞图像后记“贻谋燕翼,裕后荣昌”。指计划筹建燕翼堂。利三四公名汝洪后记“维公德音,如玉如金,肯堂肯构,创业维新”。指汝洪公有金钱,计划实现,建造好燕翼堂。

孝六三公记“拔萃超群,振纪纲,贻谋燕翼长”,指孝六三公德高望重,村里很有威信,在本房有能力当好祠堂管长,管理好燕翼堂。

燕翼堂汝洪公建造于明万历年间,十五世纪八十年代,占地面积320平方米,距今440余年。

义报祠

义报祠又名追远堂,义报祠位于村南部,比刘家大厅建造时间早。是由元四公刘洋之子亨十二公刘纹建造的。

刘纹,明正德七年(1512)出生,万历二年(1574)去世。建造义报祠属亨十二公于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在明朝嘉靖年间建成的,占地面积130.74平方米,距今470余年。

祠坐西朝东,三开间两进。硬山顶。前进、后进明间梁架皆五架月梁带前后单步廊,次间穿斗式。檐柱置卷草纹牛腿。两进间有穿庑。义报祠规模小,用料小,主要用于每年的祭祖活动及丧葬用。

高  厅

高厅为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桂落花格窗,高不见顶的古宅、活灵活现的空透雕,处处见证着清代的历史文明。因高大宽敞,又叫“高厅”,位于刘家村西路十八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4平方米,清代中期建筑,三开间一西楼梯弄对合楼屋,硬山顶。

 高厅设砖雕门楼。前进用二柱,进深较小,俗称骑马楼。后进楼下明间用四柱,承重梁下有穿楣,用夹竹泥墙做隔断。前廊设四架卷棚。四金柱间设藻井,四周置丁字升斗拱,为十二攒转四角顶藻井,做工极为复杂、精致。次间用五柱,柱间设穿楣。楼上结构穿斗式,较简单。楼下明间高7.55米,次间高5.06米,至卷棚高6.42米。檐柱置双层牛腿,即楼上、楼下皆有牛腿。天井用当地麻石砌成,小巧精致。    

高厅是兰溪市使用斗拱较多,较有特点的民居之一,极为高大宽敞,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澹明居

澹明居位于刘家北路三十八号,敬胜堂西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3平方米。清代民居建筑。三间两厢楼屋。

明间内额枋上置“澹明居”匾额,堂悬道光三年(1823)捐修题款“乐善可风”横匾。始建不详。楼下明次间用四柱,前廊置月梁,其余用穿楣。楼上结构穿斗式,设晾台,花窗式栏板,东西厢房各置花窗两扇。

澹明居保存完整,是研究乡土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

怀德堂

怀德堂位于刘家南路七号,清中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7平方米,三开间带一楼梯弄两厢,楼屋。现为民居。

楼下明间用四柱,月梁承重,方栅,前金柱间楼栅高浮雕仙鹿等图案。次间搁枕与穿楣间用夹竹泥墙。檐柱置仙鹿牛腿。楼上结构简单,穿斗式。八角形柱础,三合土地。

怀德堂保存完整,做工较精致,是研究乡土民居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

尚义堂

尚义堂由贞四十八公和贞六十六公兄弟俩于明朝万历末年、崇祯初年建造,距今400余年。

尚义堂位于刘家北路五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平方米。平面三开间一明堂,硬山顶,现存两间,清中期建筑。现为民居。

 主屋明间中缝梁架为五架月梁带前后单步廊,边缝梁架穿斗式。设望砖,鼓形柱础。

尚义堂规模较小,但现存部分梁架尚可,是研究乡土建筑的实物资料。

新塘与樟树

新塘,也叫鲤鱼塘,根据宗谱综合记载,明代贞行人口兴盛,于崇祯年间(1611——1644)挖掘筑起大厅前的大新塘,并种上了五棵樟树,塘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距今400来年。新塘象形鲤鱼,小桥头走下来的踏步像鲤鱼张开的嘴巴,靠近水塘有一口人工挖掘的圆井,如鲤鱼的眼睛,在小溪道上又镶嵌着几块条石,如鲤鱼的鳍,在樟树下,又做成两边分开的台阶,似鲤鱼的尾巴,鲤鱼的头部朝向村中小桥头的小溪,如鲤鱼戏水。这项工程表示全村家家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这是刘家古人的杰出创造。

一心亭

一心亭位于刘家行政村夏塘自然村村东300米田野中,朱家溪对面,南北走向,占地面积5.81平方米。一心亭又叫石凉亭,位于永隆庙下首,青石结构,为正方形石亭,单间。悬山顶。是由姻七八公名廷训为首建于康熙甲午五十六年(1714),距今290余年。清代建筑,歇山顶,石构四柱,正方形,鸱鱼吐水状单步梁,大梁两端有龙须纹。

一心亭正脊置葫芦状宝瓶。南侧石梁刻有“一心亭”三个字。高2.4米,宽2.38米。结构简单。据形制及村内老年人讲述,系清代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间建筑,距今270余年。现仍供田间劳作的村民歇息。

仪三学校

仪三学校的前身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由仪三公出资建造的仪三学堂,设有仪三太公田。民国十六年(1927),由刘秀荣主持,以仪三太公田租金为主要资金,村民出劳力,新建仪三学校,为三间两层砖木结构、墙面砖雕仿教堂式建筑,当时任国民党县议员的潘庆璜题写校名,当时学校有四个年级,三十五个学生。后毁于1989年一次火灾。2006年8月由村老年人刘汉祥、刘雪虎等倡议,发动村民捐款,集资6万余元,重新修建了仪三学校。大门上方书有“仪三流长”四字以纪念刘家村这位助学兴教的先人。

image010.jpg


光裕堂

光裕堂位于刘家村村南,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6平方米。硬山顶。清代中期建筑。三开间两进。

前进为正厅,明间中缝五架月梁带前后双步廊,边缝梁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檐檩与内额枋间置“工”字拱。后檐檩下皮高浮雕太狮少狮图案。柱头有坐斗,略卷刹。鼓形柱础,下垫覆盆。后进建于十级麻石台阶高台上。

光裕堂建筑用料硕大,做工考究,前进主架保存尚可,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整个光裕堂由睦百二公文嵩公独资于乾隆五十年(1785)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距今230余年。2008年,后进由于倒塌,由村民刘国文、刘涌平、刘鑫等发起,由村民募集重建。

刘家古驿道

刘家古驿道是兰溪从甘溪到建德大洋的必经之路,为古代兰溪经刘家通往严州的官道。整个村庄的道路均用鹅卵石镶嵌而成,长1华里、宽3米余的古街,展现了刘家村古代繁华的景象。刘家村用卵石筑成的全村石子路,从隆庆年间(1567——1572)开筑,延续到乾隆年间(1711—1799),长达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全村的鹅卵石路。全村大街小巷全是鹅卵石路,总计足有2500余米。其中古驿道占500余米。2010年,开展村庄整治,石子路也进行了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image012.jpg

刘家堰

刘家堰位于刘家村上首,新塘村出口处,横于朱家溪。原刘家堰因年远失修被毁,1950年由刘樟瑜等为首发起重修,全村发动,每劳力出义务工四工,其余按田亩摊派义务工,每石两担米,聘请开化县德忠师傅进行修缮。1951年竣工,历时两年修竣。

 

群乐桥与慈恩亭

群乐桥是刘家村通往余村及前畈的必经之路,横于朱家溪。因河流西移改道而原石板桥八定桥弃用改架木桥,因洪水冲击,几经损毁。1976年,上级出资1000元,由当时村为首者刘志丰、刘应棠、刘雪昆发起,建造近一年修竣。1995年,由台胞刘雪龙捐资,刘雪江、刘雪虎主持建于群乐桥正中,名为慈恩亭,为供村民、过往行人憩息、等车、避雨之用。

 

姜山坞水库

姜山坞水库位于村后首姜山坞,1957年,由村党支部、大队成员发起,历时几年修竣。

飞凤形水库

飞凤形水库位于村前通往方村的飞凤形山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本自然村第四生产队建造。

大坞里水库

大坞里水库位于村前通往余村的大坞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本自然村第三生产队建造。

吃水塘

吃水塘,与新塘同期建造,于明代崇祯年间建,只是先建新塘,再建吃水塘与石五塘,形成“品”字型环境格局,寓意人口多,繁衍力强,刘家村人生生不息。

石五(玄武)塘

 石五塘,谐音玄武塘,与新塘同期建造,于明代崇祯年间建,只是先建新塘,再建吃水塘与石五塘,形成“品”字型环境格局,寓意人口多,繁衍力强,刘家村人生生不息。

刘家村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傍水,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前依朱家沧源溪,背靠后山,像一把庄严高大的“金交椅”,把整个村落环抱其中。后山与梅塔山相连,宛如一条青龙奔腾跳跃而来;右边一条长长的山垅叫白虎垅。村落对面的铁钯山耸峙,飞凤形山起伏,山峦逶迤,与旖旎的白露山相接。加上村口象征“朱雀”的鲤鱼形新塘,及樟树下的石五(谐音玄武)塘、吃水塘,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的生态环境。

石四泉

石四泉,因泉旁有田亩计一石四,故取名石四泉。泉水常年清澈,历年不涸,是刘家村民抗旱的必用水源。

五鱼塘

五鱼塘,谐音五藕塘,是明代崇祯年间挖掘筑起村口塘。五鱼像征鱼儿多,五藕像征莲藕发达。汉代就有一首《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踏脚塘

踏脚塘,大约建于明代末期,有脚踏实地之意。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image0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