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南庄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

2020-06-24
朱宗周 马頔瑄  0   |   1

image002.jpg

南庄村鸟瞰

村落综述

南庄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北部,村落东面与北庄头村相邻,东南与柴家庄隔河相望,西面和北面与阳泉市郊区辛庄相接,村域面积9.75km2,建成区面积0.3km2,2013年全村有332户人家,812口人。

 

区划沿革简述

清代以前的村子区划暂无资料可考证。清代实行都村制,县下辖乡,乡下辖都,都下统村,南庄当时是安平乡拒(巨)城都统辖下的一个村落;民国伊始,废州改县,实行区村制,区下统村,主村下辖若干属村,平定县被分为五个区,此时南庄(当时叫辛南庄)为第五区的一个主村,村子辖柴家庄、辛庄、段家庄、小庄、维垴、张家井六村;1953年,实行区乡制,为县直辖乡;1971年属巨城镇公社;1984年政社分离,实行乡(镇)制,隶属巨城镇,至今未再变化。

image004.jpg


清光绪八年(1882年)版《平定州志》中的南庄村

历史沿革

南庄村历史悠久,相传秦汉时期便已初成规模,但暂无史料可考证,不过村中的千年古槐树似乎可以佐证南庄村历史发展之久远。据村中原有的《创修老爷庙碑记》和《移址老爷庙碑记》记载,村中老爷庙创修于北宋熙宁年间。由此推断,南庄村最迟应建村于北宋时期。

据《南庄村记》记载,村内在清朝初期便有刘、魏、岳、马、李、王、杨等姓氏,人口鼎盛,村民在西沟巷、上街、古街两侧以及老爷庙周边修建宅院。清乾隆年间,史氏家族从外村迁入,在古街西段修建宅院。

清初社会逐渐稳定,山西地区商业逐渐发展繁荣。南庄村东南的娘子关古商道和固关古商道是山西商人东出山西进入华北、京、津地区的重要通道,再加之南庄位于连接晋东商业重镇河底镇和娘子关商道的温河通道之上(图3),商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村中立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建修官房碑记》中所记功德主中有27个是店铺,由此可见南庄商业发展之繁盛。

清咸丰年间村民为避太平天国战乱开凿地道,是为南庄地道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是平定(路北)县根据地,村民新修地道,与旧时地道相连,抗击日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历经发展,遂形成今天的模样。

村落价值特色分析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实体,是包含了建筑、环境、社会和人的复杂系统[1]。基于此,南庄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可以从物质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3个方面进行分析。

物质环境要素

(1)村落选址。南庄村四面环山,南面紧靠温河,整个村庄枕山面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从人居环境的的角度讲,群山对村落起到了保卫的作用,河流保障了日常生活和灌溉用水的需求,村子东西两侧的开阔平地可以种植农作物,这样的选址满足了人对于生活物质的需求。

(2)村落空间格局。村落的格局特点可以概括为“干少枝多叶茂”,“干少”是指村内只有一条南北向主干道西沟巷,“枝多”是指西沟巷两侧数量众多的直接与之相连或间接与之相连的街道,“叶茂”则是指分布在“干”“枝”所形成的路网之中数量众多的建筑,道路和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村落丰富的平面肌理。此外,村内建筑顺应山势向上排布,上下层之间高差较大,层层错叠的建筑使得村子的立面空间异常丰富。

村内散开分布的三官阁、官房、老爷庙、戏台、大礼堂、舞台、旧学堂、东阁、西阁等公共建筑以及中心广场是村落格局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村落整体布局中起到了标志和限定空间的重要作用。

(3)传统街巷。南庄村内传统街巷有数十条,主要分布在村子的中心和西部,其中多数都保留了传统的风貌,但街巷的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路面的铺装等都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传统街巷有西沟巷、上街和古街三条。

image006.jpg


古街速写

(4)建筑遗产。村内有南庄地道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为三官阁、老爷庙、官房、戏楼、大礼堂、舞台、旧学堂、观音庙、五龙庙、刘家祠堂、高房院、八眼窑、刘家大院、大院、大门院、窑上窑、王家大院和旗杆院。

(5)古树。南庄村现有挂牌古树三棵,两棵为槐树、一棵为抱麻槐。两棵槐树一棵位于老爷庙前,一棵位于西头123号和124号院的院门东侧,抱麻槐位于窑上窑建筑群东侧。

(6)其它物质要素。主要指村内长达4km的地道,它是村落一项重要历史遗存。此外还包括散落于村内各处的石碑、磨盘和水窖,它们虽不太受人注意,但却保留了村落不同时期的印记,是村落文化生态不可忽略的重要物质要素。

非物质文化要素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创造并通过口传心授等精神交流方式被后代不断传承、发展的活态的无形的财富。[3]人是非物质物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的观念和人的生活两个方面来对村落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解读:

人的观念

(1)善择基址。从上文村落的选址可以看出,南庄村选址显然符合了传统风水理念,有山有水,四周群山环绕可以“藏风”,村前曲水可以“聚气”,符合风水理论中“藏风聚气”的要求。

(2)爱国爱家。南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路北县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村内现存的4km地道就是村民爱国爱家观念的真实写照。

(3)以孝传家。村内刘、史两个主要姓氏均有族谱和祠堂,族人每逢节日便来祭奠,缅怀先人。有些居民甚至在自己屋里挂上家族族谱,表达对祖上的尊敬。同时,许多居民家中均挂有白水老人所著的劝人行孝的诗歌《百孝篇》字画,作者所寄宿的农家主人夫妇对长辈非常孝顺,这些都说明南庄村历来重孝,讲求以孝传家。

人的生活

(1)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村内有剪纸和面塑艺术,剪纸内容丰富、栩栩如生,面塑色彩绚烂。春节时候村里组织舞龙队进行表演,平常日子也偶尔请剧团到村里进行戏剧演出。最近,村里还兴起了广场舞,妇女们晚上汇集到中心广场运动,好不热闹。村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这些都给村民的生活增添了极大的乐趣。

(2)亦农亦匠的生活方式。南庄村匠人手艺最迟在民国时期已闻名于远近,至今在平定县依然负有盛名,当地俗语有传“南庄工匠不简单,修个猪圈像座院”。村民农忙时节下地劳作,闲暇时间男人便承建房屋,补贴家用,女人在家操持家务。这种淳朴简单的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是村内的一大文化特征(图11)。  

(3)寻求发展的生活追求。由于拥有4km长的抗战地道这一重要资源,村子近几年来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前来旅游参观。村委会也适时的打算发展旅游,促进村落的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

传统建筑

南庄村建筑遗产丰富,有数量众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建筑,下面分别对比较典型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介绍。

公共建筑

老爷庙(关帝庙)和官房

据《创修老爷庙碑记》和《移址老爷庙碑记》记载,老爷庙于北宋熙宁二年(1068年)创建于村北高地之上,顺治二年(1645年)移址到村中央的古槐树的北侧,即现在的位置。并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2年)、乾隆十三(1749年)、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嘉庆二年(179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庙宇坐北朝南,是座二合院,由南面的山门和北面的大殿组成,山门和大殿均为三开间硬山坡屋顶建筑、六檩前出廊梁架。建筑的屋檐处都绘有精美的彩画,屋脊上铺有琉璃砖,砖上都雕有精美的花纹。

官房坐落在老爷庙西侧,历史上是官府驻村的办公场所。据《建修官房碑记》记载,官房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院落是一座单院,仅有正房一座建筑,可能出于对神灵的敬重,房屋的高度比老爷庙的高度要低一些。正房为三开间硬山坡屋顶建筑,六檩前出廊梁架。

三官阁

三官阁位于西沟巷北端,据《重修三官阁三官观音菩萨庙捐资碑记》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村民刘万付、刘艮、刘仲、刘宽四人欲筹资修建三官阁,因旱灾未果,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四人自舍钱财创建三官阁于西沟巷之上。后屡经毁坏和重修,最近一次毁坏于文革期间。现存三官阁重修于2009年,阁内正面塑有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的神像,以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背面塑有观音菩萨和西天诸佛大圣的神像。

居住建筑

 

刘家大院

院落位于南庄村东沟,北面和西面紧依山体而建,有南北两个二进四合院横向组合而成,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现在两个院落已被划分开,东院破损严重,已难以看出原来的样貌。西院院落形制和单体建筑都保存的比较完好,正房是座三眼砖砌锢窑建筑,东西厢房都是两眼砖砌锢窑。倒座房是一座硬山坡屋顶建筑,六檩前出廊梁架结构,柱础、室内木格栅和屋檐处均饰有精美的装饰,是南庄村内较为精美的单体建筑之一。

刘家祠堂

祠堂位于村子西南部,是刘姓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院落北面和西面紧依山体而建。据院内《续修祠堂碑记》记载,祠堂始建于道光年间,起初只修建了三间正房,后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修建了左右两侧厢房和前面的门楼。院落朝向西南,正面是祭祀堂,祭祀堂是面阔3间、进深9尺的硬山坡屋顶建筑。祭堂两侧各有一间卷棚顶耳房,现已废弃。院落两侧厢房均为石砌平屋顶建筑。大门是一座木构垂花门,上面的木构雕饰和彩画异常精美,是村内难得的艺术精品。


image008.jpg

刘家大院平面图

结语

南庄村历史悠久,选址考究,空间格局丰富,建筑遗存众多,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虽历经千百年岁月,但村落的选址、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完整的保存了农耕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价值特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