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古村落】歙县士川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霞坑镇士川村

2020-06-25
歙县霞坑镇人民政府、鸿飞古镇美丽乡村建设 0   |   1

古村概况

黄山市歙县霞坑镇士川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image002.jpg


士川村位于霞坑镇北面,踞镇政府所在地霞坑村 3 公里。村落位于两山相夹的狭长形山谷中,村子南北走向,南北向总长约 600 米,东西最宽处 100 余米,村落中间宽两头窄。鸟瞰村落的整体布局形如“元宝”,意在取聚财之意。村落北部有高耸的坞头尖山脉为村落的“来龙山”,成为抵挡北部寒风的天然屏障,极具镇邪之势。村落虽处在两山之间,但仍符合徽州传统村落选址要素即“枕山、面屏、环水”。

士川村始建于明惠帝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始祖乃吴氏第八十八世孙未童,字伯能(生于明洪武甲子十年初七即公元 1384 年,于明景泰乙亥年即公元1455 年二月初二,享年 72 岁)由石潭迁来,属石潭春晖堂吴氏继善派支下一脉。当时取村名为士坑,后改名为士川。由于当时石潭吴氏人丁兴旺,土地稀少,资源匮乏,故纷纷迁居九坑十八汰,而未童喜爱士坑的山水之美,遂举家迁往定居于此,成为士川古村的始祖。

士川村由于资源有限,自 98 世以后不断有人迁出,又经太平天国战乱,民国饥荒,特别是恢复高考及改革开放以后,外出定居人口增多,他们在外创业发展、繁衍生息,造成古村人口急剧减少,现常年居村中不足百余人。

古村风光

村庄周围青山环抱,翠竹掩映,村中有一小溪流自西北角穿村而过,古时是全村居民的主要清洁用水。村中有古水井多个,现保留了 2 个,其中一个井圈采用黟县青石上刻有“嘉庆己巳年重整”字样。另一个分里外两眼,相传由始祖未童挖掘,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image004.jpg


村庄水口周边大树林立,水口园林景观保存完好。除了现有进水工程外,士川村还有排水工程,长约100 余米的下水道,高度有 1.8米,上半部分砌成拱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承担着防洪排除污水等各项功能。村落除 1996年遭遇洪灾,其它年份均未受到洪水侵袭,足见古时村中排水设施的完善。

村落因处于峡谷地带,村落内的道路不像徽州其他村落的纵横交错,单一南北方向的道路主要是由于村落地形所限。村中小溪流至村外后,在溪上建有古桥一座,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拱桥,由花岗岩砌成,桥高 4 米,桥面宽 3 米长 4 米,古时是重要的交通通道。

 

古村名人

1、吴文義,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 年),卒于(1646 年)自幼聪颖过人,喜读诗文。1596 年考取秀才。因淡泊名利,坚守孝道,便在家中一边耕种,一边服侍老母。故没有继续深造,获取功名

2、吴嘉槐,生于 1903 年,卒于 1953 年。为人和善,热心为乡邻排忧解难,深得乡邻拥戴,被推举为“保长”。后参加新四军,带领部队一举攻下国民党军队占据的霞坑碉堡,为解放家乡扫清了道路。

3、吴兴翰,名翰辉,生于 1917 年,卒于 1948 年。聪颖过人,文才出众,书法不凡。18 岁即担任国民党三阳乡乡长,24 岁担任国民党宣城县代理县长。后参加新四军,任队长。1945 年在领兵攻打歙县县城时,遭国民党军队围攻,突围时身受重伤,于 1948 年不治身亡。

4、吴年寿,生于 1931 年,1950 年 11 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二00 团三连任战士。不幸于 1953 年 7 月 8 日在朝鲜前线战斗中光荣牺牲。

5、吴茂本,生于 1931 年,1951 年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作战,荣立二等功。1958 年回国,现健在。

6、吴兴华,生于 1931 年,卒于 2004 年。1950 年 11 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区委副书记。

古村民风

士川古村民风淳朴,秉承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勤俭持家、邻里相望等中华美德。“仁恕堂”以“仁以克己,恕以待人”为家训,“槐德堂”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勤,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教育后代慎终追远,苦读诗书。相传大清康熙年间,一家的仆人上山干活时,摘了邻村钱姓人家的枣子尝鲜,被枣树的主人发现,仆人拼命往山下跑,跑到一道高磅前抱住一根栌树往下跳,后面追赶的人刚好赶到磅前,被反弹的栌树击倒身亡。结果钱家人告到徽州府衙,主人被误判坐牢。因主人待人仁厚,德高望重,探监的族人络绎不绝。主人六十岁时,几十族人备了酒菜到监狱中为主人做寿。府官大人见此情形,又见老人面目慈善,不像个十恶不善的歹徒,再次升堂,问清原委,当堂释放老人,并赠“齿德兼隆”牌匾一块。这块牌匾至今仍挂在“敦厚堂”里。

 

古村建筑

image006.jpg


士川村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山林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村东山上有大量毛竹。

士川村自古就有子孙辈迁出村外定居的习惯,故村落人口在历史发展中虽有增长但总体幅度不大,对村落的格局形态也未造成过多的影响。村内居民逐渐往村外扩建,未破坏村内老屋,使得大量民宅得以保存。

村内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五十余栋,其中有多栋是民清时期建造的,保留了青砖黛瓦、高墙小窗、门罩、马头墙、天井等徽派建筑特点。50年代-80 年代所修民居,仍体现了徽派建筑特色,只是将原有门罩砖雕之处改为墙绘,题材多反映传统的经典故事如水浒、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或根据时代特色绘制具有时代特征的风景画。整个村落建筑随山形自然分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构筑了古村落的基础风貌。

吴氏宗祠(敦睦堂):始建于清朝,1945 年进行了修葺。现“敦睦堂”有三进两天井,面阔 3 间。前部有 2 根石柱,共有木柱64 根,屋架有 36 根梁,每个梁头均有雕刻。室内地面逐级抬高,最后一进抬高近 1.5 米,主要用于摆放牌位为祭祀的场所。面宽为8 米进深为 24 米,总占地面积为 196 平方米。门罩为门牌楼式,多处饰有雕刻。现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倒塌,急待修善。

image008.jpg


吴氏支祠(敦厚堂):建成于清初时期,内有清朝徽州府衙于大清康熙三十二年赠送的匾额一个,上书“齿德兼隆”,该匾额至今已有 323 年的历史。与祖祠规模相当,制式也差不多。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格局,面宽为8.4 米进深为 25.6 米,建筑面积为 215 平方米。现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倒塌,急待修善。

吴远明宅(槐德堂)建于 50 年代,为三开间一进深形制,面阔 3 间。砖木结构,2 层,在厅堂中堂两侧上方饰有木雕挂落,中堂后为楼梯间。宽 10 米,进深 8 米,占地面积达80 平方米。宅子堂号为槐德堂。房屋保存良好,正常使用。

image0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