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张星镇东北,一条长长的水泥板路直通山坳。群山怀抱下,徐家村人在此繁衍数百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山外的人多了。村里人有些不解:“俺这小山村,大老远的跑来看啥?”山外的人回答:“看久恋的乡愁”。探访招远传统村落,古村里沉淀下来的乡愁印记,最能打动人心。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貌彰显着胶东山区和滨海村落风情,写满沧桑的古遗迹诉说着一方土地的时代变迁,传承至今的古技艺留下了先人的生产生活智慧。
古村貌———留住胶东风、京城韵
来到张星镇徐家村头,几声犬吠传来。整个村子建得并不规整,依着山势南高北低。街巷纵横交错,拐子胡同串起小村,石板路拾级而上,民居层层相叠。村民的房子,并不高大,但都有石头。多的,全部拿石块砌筑而成,少的,用方石铺设地基。不少村民家的围墙,也是用石块垒起来的。走进一处村民家,雕花照壁迎接来客。仙童、寿桃、金蟾、牡丹等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嵌入精美砖雕中。“这座老宅子建于民国初年,是老黄县楼梓庄的砖瓦匠盖的,胶东风格保存得好。”徐家村村支书徐颂说。村里165户居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就有79栋。“徐家村是咱胶东山区村落的典型代表。”招远市黄金文化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张丕基说,这样的古村落在招远还有不少,如张星镇的川里林家、奶子场、石棚、界沟姜家等,他们很好地保留了胶东山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招远传统村落,有胶东风,还有京城韵,是滨海村落群的特征。走进辛庄镇高家台子村,街巷通达开阔,洋灰胡同建筑,气势恢宏。家家户户多是京式四合院,尤其是门簪和窗簪格外讲究,在烟台地区十分少见。门楼檐枋彩画多绘木纹,中间点缀螃蟹,有宋金遗风。“辛庄镇高家庄子、大涝洼、孟格庄以及蚕庄镇山后冯家等滨海村落,都是这样的风格,有‘招远小北京’之称,这是老辈招远人多到京城经商带来的。”张丕基说。
古遗迹———诉说乡村历史
时代在变,饱经风雨的古遗迹见证了这一切,诉说着一座村庄的古往今来,见证了胶东大地的历史风云。在高家台子村东北角,一段长约55米的土圩墙至今保存完好。村西南,杂草掩映下的水库池塘,原是护城河一域。高家庄子,曾拥有一般北方平原村落少见的圩墙壕沟防御城池格局体系。据村里老人徐荣玉介绍,19世纪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反清抗税、杀富济贫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当时的各村大户人家心急如焚,很多村民共谋修建防御墙。据招远县志记载,高家庄子村的围墙建于1889年,墙高6米、宽2米,环村总长2100多米,工程投资富户为主,全村参与围墙修建工程。历时3年,耗银数万两,建筑材料为“三合一”土墙,即石灰、沙、泥混合土。招远传统村落的古遗迹,不止在高家台子可看到,在“龙口粉丝”品牌创立者徐登墉的家乡张星镇徐家村,由石头砌筑的古粉房和粉房前那口古粉井,至今保留至今。遗迹在,往事就在。守望着石墙泛黄的石粉房,徐登墉的重孙子、已是78岁高龄的徐洌告诉记者,19世纪初,地处山区的徐家村很穷,太老爷爷徐登墉从收购绿豆粉丝开始,而后又开办徐氏粉庄,自产、自销粉丝。当时的烟台港是全国最大的粉丝输出地,因外埠粉丝混杂,影响招远粉丝声誉,改由龙口港外运,并在包装物上标注“龙口粉丝”、“招远基本地”字样,“龙口粉丝”由此而来。
古技艺———传承先辈生产生活智慧
徐氏粉庄的遗迹保留至今,更有幸的是,其传统技法也得以传承下来。现为“聚兴昌”粉庄负责人的栾日娟,2012年初在招远淘金小镇建立了龙口粉丝传统生产工艺作坊,向游客展示传统制作方法。“从泡料、打浆,到打糊、漏粉,直至粉丝下绳,徐氏粉庄纯绿豆龙口粉丝传统工艺流程有16道,出来的粉丝耐煮、咬起来劲道可口。”栾日娟说,每道工序都是粉庄先辈摸索出来的,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只有传承下来了,才心有不愧。4月初,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业人员,到徐家村进行了实地测量,现在正在做村庄保护规划设计。村里将来要建民俗馆,原有的粉屋、粉井都将很好地保留下来,并恢复百余年前的粉丝制作实景。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栾日娟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全过程。古技艺,是先辈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哺育一方儿女生生不息。像徐家村一样,招远很多传统村落都较好地保留了古技艺。比如,在高家庄子村,村中的“聋瓦匠”、“巧木匠”在辛庄镇一带较有名气,编织、面塑、金银首饰加工等工艺也有一定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