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 |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堂安侗寨

2020-06-26
孙华 0   |   1

image002.jpg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不是学规划的,我的单位是考古文博学院,我过去是学考古的,而且学得很早,主要做先秦的商周考古。而村落是一直延续到现代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乡村?为什么要关心传统村落?因为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过去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村落现在成片地消失了,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中国是农业社会,我们有国土景观,有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多样性是创作的源泉,而保护传统才有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个很重要的公约,其中一个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公约,文化的多样性就主要体现在欠发达国家,因为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了这一段。

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杂志是《乡村研究》,它发刊词里面就说,在西方的学术界,乡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是乡村对于中国、对于亚洲、对于欠发达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的传统乡村现在受到了很大威胁,仅仅靠文物部门是保护不好传统村落的,因为传统村落是一个综合体,需要各个学科的人来参与。现在大家这样关心村落,前几天联合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任带着一行人跑到黔东南,还没通知中国政府,他现在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国的古迹遗址理事会也成立了一个乡村遗产的委员会。现在大家都在关心这一块,因为现在正是乡村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国家投入也很大,但说不定投下去就毁坏了。我过去在西南考古的时候,教科文北京办事处的遗产官员就跟我说,你也关心一下村落保护,所以我就延伸了一点到村落保护,这是多余的话。

我原先想谈三个问题,但是我想这么多规划的专家在这里,很多问题都清楚,我就主要谈第一个问题,有时间就谈第二个问题。

国家文物局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在乡村还有一个抓手就是生态博物馆,没有其他抓手。在国家文物局的一个会上,我给局领导说,如果没有想好,一个博物馆就算投入500万,就可以毁掉一个村庄。这么一说好像我反对投资。其实,投资是应该的,而且非常需要。但是如果没有做好基础研究,没有把问题找准,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做规划,那等到我们规划做完,全国就都变成了一个样,都变成西方的那种乡村。

我2007年开始做乡村调查,这么多年调查了50多个村,都是有“世界遗产”潜质的,其中有3个进入预备清单了。我们做了这些调查,也编了12本报告,现在正在出版社,但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想好。现在这么多资金,我也开始着急起来,我原先说做10年调查。清华大学陈志华老师见到我就说,等到你十年调查做好了,好多村落都破坏了。陈先生想的肯定是对的,我们不能说什么都想得很清楚才开始调查,好多东西要一边做一边摸索。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就是不能够照搬城市,不能够照搬西方,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化,所以我去年连着写了三篇文章在《中国文化遗产》上发表,就是想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文物部门也选了50个村试点,而且力度很大,每个村1500万投下去了。那么投下去效果怎么样?我当时就非常的着急。

image004.jpg


图:已经编辑完成的部分调研报告

image006.jpg


图:湖南通道县芋头侗寨鼓楼(左)

图:湖南通道县横岭侗寨(右)

 

一、传统村落的性质

传统村落不同于城市。过去我们历史文化名城把村镇放在一起,我觉得不太合适,镇还是偏向于城市,村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就功能来说,无论规模多大,都可以分为城镇和村落两种类型,两者之间有本质性的不同,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与城镇不同,乡村尽管古代也有中央王朝的基层行政单位,如乡、亭、里,或乡、都、图、里等,但除了秦汉魏晋时期(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先秦以来的血缘的传统农村公社的模式),多数时期基层行政组织的作用都发挥不理想。因为乡村组织不得力,所以以当地大姓豪族为基础,以传统习惯法为准则、以乡绅为权威中心的“乡绅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就相当凸显。按我对传统村落的观察,中国有两大类的传统村落:集中式的和分散式的。现在村庄可能都会变成集中式的,分散式的可能就不存在了。像成都平原那种景观很难保持,怎样来保持?得有制度上的一些保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积累而形成的。

image008.jpg


图:贵州黎平县堂安侗寨

 

我是从遗产的角度来看乡村的。作为文化遗产,我把我们的乡村看成是文化景观。遗址、建筑群和纪念碑,以及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遗产,但文化景观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联合教科文的文件说得不是太明白,它的第一句话误导了很多人,说“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作品”,这其实是所有文化遗产的共同特点。文化景观真正的特点实际上在国际文件中也有阐述,它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延续的,是人类利用土地、海洋资源的范例。按照我的理解,文化景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它是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一种“混合”遗产类型。至今还被人们使用,生活方式、产业模式、工业传统、艺术传统和宗教传统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城镇、乡村、工矿、牧场、寺庙和圣山等,都属于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范畴。

中国农业文化景观的绝对主体是村落文化景观,我们曾经这样定义:“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是人类行为创造的并包括人类行为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体现了乡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于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和鲜有人类改造印记的自然景观,是农业文明的结晶。”

由于村落文化景观是最复杂的文化遗产,不能按照遗址、建筑群和纪念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这类遗产。保护这类遗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村落文化景观是延续的没有中断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终止村落沿着自己的轨迹继续发展,不能将活态村落变成村民都已离去的“古村落”。所以我不赞同传统村落叫“古村落”的说法,因为它延续到现代,古今是一体的。

(2)村落文化景观属于农业文化景观,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失去了农业的“村落”将不再是村落文化景观,而属于城镇文化景观。

image010.jpg


图:一个反面典型——西江千户苗寨(已没有田地的苗族城镇,不可能再是苗族乡村的村寨了)

(3)尽管每一个村落的范围不是很大,乡村文化景观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包括了物质和非物质,包括了古今,也包括了村落居住的部分和它外围支撑的生产部分,以及它和其他村落之间的交界部分,比如山林水泽。村落是“活态”的,它包括了三个层面:我们看见的基于视觉的物质层面和动态的非物质的层面,还有中层的人类行为的层面,另外还有深层的社会机制,这是最重要的。文化的体现不在于表象,表象都可以仿造,而在于机制,它是一种自发的,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它是一种传统的,人们遵照这个去工作和生活。

(4)包括民族地区在内,乡村房屋、土地、山林的权属比城镇单一,传统村落的村民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我们从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只是这些村寨的客人,作为客人没有权力要求主人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所以,一个主要由村民组成的保护与发展机构,对于我们开展村落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这一点,我想在中国这个社会里恰巧不能够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像广东,可能就比较特殊,尤其像珠三角这些地区,历史上我看明清的笔记小说,村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械斗,老丈人和女婿还会为了各自村落的利益打仗。

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形态——乡村文化景观。既然如此,文化有表层、中层和深层的问题。表层的文化形态是可视的有形物质表象,如村落的建筑形态、村民的发式服饰等;中层的文化结构是产生表层文化形态的行为,如村民的生产活动、村民的行为方式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是导致中层文化结构的社会机制,如传统乡村的社区及其机能、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农业社会的生存智慧等。系统地分层次探索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村落保护与发展行动前,首先应该做的事。

 

二、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都探讨过,但是有些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像有的研究说的男性劳动力都在外面的问题,我看来这只是个表象。古时徽州男人不是也在外面吗?但徽州农村发展得很好,是传统村落的一个典范啊。一些制度决定了当时徽州村落的男人虽然都在外面,但他还要落叶归根,他的财富还要回到徽州。

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5个:

其一,中国传统乡村普遍失去了传统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能力,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他组织行为代替了具有个性化的自组织行为,传统文化多样性生成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我想正是由于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才需要规划。我们现在还没法自己来做这个东西,必须要有自上而下的力量来代替。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从中间逐渐有一些地区,尤其是有一些发达地区能够部分恢复自组织的能力。

其二,随着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各级城镇,原先的乡村政权对乡村的管控能力降低,导致传统村落内部凝聚力下降甚至丧失。现在的村经常找不到村长、书记,都在外面,村民也在外面。村民在外面就习惯于服从他的雇主,不一定习惯于服从村集体,村子基本上都很涣散,很多村组织都相当涣散,尤其是在土地使用权已经固化,集体资产已经很少的现实情况下。所以说过去的一些方式现在已经没法使用,在村官的带领下,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自行保护自己的传统村落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种奢望。

其三,中国传统乡村与城镇的生产关系发生逆转,新的城乡关系导致了乡村的贫困化,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增大。土地改革当然是个伟大的革命,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乡村没有很有钱的人来做公共事业。

其四,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和“长久不变”,使得农村的土地权属已经固化,在传统村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用房和人居环境都变得很困难。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湄潭经验中,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长久不变,这个当时不会凸显矛盾,十几年后这些人长大了,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很多村庄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但谁也不敢动,一动就牵涉到权属问题。现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木头房子,要打防火通道,就这一点就难住好多人,你说拆谁的房子?哪还有集体的土地给你调换?没有,你没法做了。

其五,随着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原先地区间、城乡间、乡村间因地理分隔导致的文化差异性迅速缩小,多样化的乡村正逐渐变得单调。复杂的事物就是一种多变的东西。现在农村是复杂化的,因为它跟城市连通了。农村对政策可能比我们还了解,他天天在看电视,他对中央的政策比我们把握还深。所以像这种原先的单一现在变得复杂,原先的被隔离现在变得不隔离,我们的传统村落就如同我们的历史城市一样,逐渐失去了本来具有的强烈地域特色。中国的乡土建筑特色正在丧失,中国的国土景观已经变得模糊,中国古老的传统似乎正在逐渐隐去。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传统村落?我认为有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我想最重要的是寻求政府相关农村政策的支持。没有这个根本的变革,很多东西很难做。当然靠近城市或者城乡一体化,按照城市的做法把农村的土地都收归政府统管,可能解决一部分地区的问题,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恐怕很难就这么一种方法来解决。广大农业乡村,可能在土地权属、社会组织、农村政策等几个方面,要不断地向中央提出建议,在下一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时候,得有这样一些声音或举措出来。再继续延续过去的第三阶段农村改革的政策,我想这个村落早晚保不住。

(2)要开展文化复振和社区再造工作。虽然我们都是外来者,但是我们可以多做些工作。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台湾的高校参与的很多,这五年,他们年年都派二三十个人过来。我们也想听听他们的一些做法。但是,大陆和台湾的制度不一样,区域情况不一样。我们要根据大陆的制度情况,在现有的体系下做好文化复振和社会再造。

(3)制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对做保护的人来说,不能光做保护,不说发展,否则你既保护不好,又发展不起来,使矛盾尖锐化。对于做规划的人来说,我们不能只去做个设计,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决策,是一个上层的设计。至于村落里面的路怎么弄,垃圾箱怎么做,那是次要的问题。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供专家们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