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的理性追思:如何让古村落“各美其美”

2019-05-29
言之有范 0   |   1

 

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冯骥才



传统村落是山水诗学、田园美学的发生地和品鉴对象,保护好传统村落,形成与城市文明互补互美的田园美学风景,事关国计民生,也关乎文化传统、精神面貌、文明高度。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不少传统村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村落正面临着消解甚至消亡的困境。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困境



1. 村落数量锐减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的村落数量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村落从 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是一个被现实倒逼不得不做的事。


2. 损毁情况严重



除了数量在大幅持续减少,尚存村落现状也不容乐观。伴随着古村落旅游热潮的兴盛,对古村落的破坏尤为严重。各地一拥而上的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就是证明。一些传统村落的乡愁韵味被改造的不伦不类,这显然与我们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方向背道而驰。即使在村落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相继启动的良好形势下,传统村落的损毁情况依然严重。


3. 公共基础没施和服务供给短缺



由于大多数传统村落位置偏僻,发展落后,这些村落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历史建筑内缺乏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商业设施规模小,娱乐设施简陋、面貌陈旧。文化、养老、体育卫生以及教育等资源落后,不能很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


4. 村落民俗、文化流失



传统村落在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条件下,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使得村落内的传统民俗和手工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息。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传统村落旅游业的逐渐兴起,传统村落内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造成文化传承面临断代的局面。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中国经验”



1. 多样化发展模式


在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可供借鉴。


第一,与典型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结合模式。这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例如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福建洪坑村的土楼。


第二,与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模式。比如新疆坎儿井,就是将村落的保护与农业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实例。


第三,与传统民风民俗相结合模式。特色传统民俗的传承,既可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又能拉动农村经济建设。


第四,多种形式相互融合模式。例如江西婺源,整合各类遗产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圣地,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使当地传统村落得到重视与妥善保护。


2. 以项目建设带动资金支持



例如浙江省实施的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工程,对一类、二类县列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年度建设计划的建制村进行不同级别的资金补助。将项目引入村落,既可以带动乡村的经济建设,又可以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的资金问题,一举两得。


3. 整体保护,规划先行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它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紧密相关,因而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近年来,各省市相继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古村的建设保驾护航。整体保护、统一规划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村落与周边各村之间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了村落功能的联动,使得传统村落与地区的发展相结合,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4. 鼓励外迁,允许自保



2010年,杭州政府在对上城区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中率先提出“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所谓“鼓励外迁”,是指如果住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中的村民愿意外迁,应鼓励他们外迁,由致府把这些历史建筑收购为国有资产,然后妥善加强保护,并代代传承下去。所谓"允许自保",是指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村历史建筑,允许房主自邑修缝保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四、传统村落保护的路径探索


健全法律法规,让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


首先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严格执行。其次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保护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还要做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并加快历史建筑的调查、公布、建档以及退出等机制,进一步规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



以活态保护为主,兼容创新开发


其一,整体性保护与精准性保护相结合。对于传统村落不仅要从大局出发,整体入手进行保护,还要针对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具体方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采取措施,有效地削弱开发过程对当地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二,原生活态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兼顾。原生活态要求的是对于原文化、原住民、原建筑、原风格、原习俗、原生活等等一系列“原生要素”的活态保护,同时要形成产业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其三,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相连通。任何对于传统的继承都不是简单粗暴的全盘吸收,而是有取舍地进行选择,因此必须实现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入与普及,让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可以得到较好的互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实现区域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将“人”这一核心要素放大,认识到不论是保护与开发,现在与未来,人都是最核心的着力点与关注点。以村民为重要参与主体,将村民自身生活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与整个区域发展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究》张丽、吉燕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传统村路保护基本思路辩论》 徐春成


数据来源:

中国农史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刘罄秋


后台编辑:徐妤函

校对:吕彤彤


阅读原文